1. 首页 > 心理

见死不救也该被理解?

见死不救也该被理解?

经验说:见死不救,真没人性。

实验说:在旁观者效应的作用下,人越多越可能袖手旁观,因为责任被分散了。

如果有人死在你面前,你会去救他吗?当然!不然也太没人性了吧。亲眼目睹一起长达三十多分钟的命案过程的38位纽约市民也没想到,自己在彼时彼刻竟然会如此冷血。1964年3月27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了这个新闻以后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人们都开始指责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可是社会心理学家达利和拉塔奈却怀疑,在当时的情境下,袖手旁观本身就是人性。

到底是集体的道德沦丧还是一时没有采取适当的行为呢?从单独的新闻事件来分析当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只要设计一个实验,对比一下相似的一批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原因自然就清楚了。

达利和拉塔奈打算先看看纽约大学的学生的表现。让我们跟着正在纽约大学选修心理学导论的小明一起参加这个实验吧。

一来到实验室,小明就看到好几个小房间,实验员带着小明走进其中一间,告诉他另外有五个同学在其他房间里,他们六个轮流通过电话谈谈彼此生活中的问题。每人限时两分钟,说不完的可以等到下一轮。为了保护同学们的隐私,整个谈话过程完全封闭,实验员会在别的地方等。

“明白了?”

小明点点头。

“你最后一个发言。”说着,实验员走出房间,把门关上了。

第一个同学先发言了,他说自己不太适应纽约的生活和学习,然后不情愿地提了一句自己有哮喘,尤其是在考试和学习紧张的时候。时间到,下一个同学发言,第三个第四个……都说了类似的问题,一直到小明说完。新的一轮开始,第一个同学听起来好像不大对劲:

“我,我,我需要……帮,帮……助……哮,哮……喘……”说着说着忽然停止了。电话那头一片寂静……小明觉得很奇怪,他出什么事了?要不要报告?也许其他人报告了吧。也许自己太大惊小怪了。时间到,自动转到了第二个同学。小明听到另一个同学的声音,确定自己是多虑了,于是一切继续。

六分钟后,实验员把小明请出小房间,告诉他真相:第一个同学根本不存在,只是个录音罢了。

“啊?我还以为是真人呢!”

“既然你把他当作真人,但是为什么不向我们报告他的病情呢?”

“……我也不知道,不太确定自己的判断吧……也许其他人有办法呢……”小明很自责,尽管他知道这是假的。

“其实这也不全怪你啊,你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

同样是纽约大学的学生,如果小明知道谈话的只有自己和患哮喘病的同学两个人,那么他百分之百会迅速报告。而在这个六人组中,小明有40%的可能不采取任何措施,即便他报告了,也会先犹豫一会儿。

因为很多同学都像小明一样,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反应。“别人好像都没动静?也许事情没那么紧急吧。”“就算要做什么也轮不到自己呀。”所有人都这么想,事情就被耽搁下来了。

见死不救也该被理解?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分别让两个参与者面对面坐着或者背对背坐着。当有紧急情况发生时,面对面的两个人能比较快地做出反应,因为他们比较容易看到对方的表情。

一听到有什么不对,两个人都抬起头,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原来你也发现有什么不正常了,赶快报警吧!

而背对背的两个人听到声音以后本想问问对方该怎么办,可是如果他没听见的话,我该多丢脸啊。。。

旁观者越多,施助就越困难,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有责任出手——责任被分散了。这种现象叫做叫做旁观者效应。

尽管最近有文章对30年前《纽约时报》的报道产生了些怀疑,但是这并不影响旁观者效应的可靠性,因为这几十年间有更多的实验和报道可以证明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对待别人的冷漠行为要用旁观者效应来宽容地解释,因为他们也是身陷情境之中的人,而作为对自己更了解的人,不该轻易被情境的力量左右。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使用请联系果壳网。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18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