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宅,是一种趋势现象,还是病?

宅,是一种趋势现象,还是病?

《张老师月刊392期8月号》

口述:江汉光

便利的生活环境,会诱使人们比较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可是,只因为这样,宅男、宅女的病态现象就会变多吗?

宅风,不可挡的「心」趋势?

启诚联合诊所精神科主任、书田泌尿科眼科诊所精神科特约主任医师。曾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三军总医院精神科主任、国防医学院精神科副教授等。着有《中西医会诊:失眠》、《不要被自己打败——中西名医谈心灶》等书。

宅,这现象其实一直都在,只是现代人赋予它一个耸动的名词。当社会多元发展、科技日新月益,人们透过计算机屏幕就能够跟全世界沟通、互动,甚至连当红的电子书也号称能把整座图书馆带在身上。于是,利用便利的工具来简化生活,成了现代人的生活趋势,但如果这样就叫做「宅」,会不会太泛病化了?

尤其这些年来,台湾人普遍受到传媒的影响,总是把宅男、宅女定义成自闭、忧郁、无生活能力、与现实脱节等负面评价。事实上,面对复杂纷乱的社会环境,有些人宁可退居平静、不受干扰的生活,他们并非被压抑或强迫,而是把家当成一座堡垒,在里面用自己的方式,安适又自在地工作、生活着;因此,「宅」与「宅生活」,两者间必须有所区隔。

当「宅」成为一种病态,往往跟体质有关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到精神科求诊的病患中,有高达95%是十三至十八岁的青少年,尤其国中升高中是最高峰的年龄层,只是台湾的父母几乎将这样的躁郁、忧郁症状看作是小孩的叛逆期,或误以为是这阶段的贺尔蒙冲动所致,因而错失让孩子妥善接受治疗与控制的最佳时机。于是,随着孩子年纪增长,症状逐渐演化、顺势维持,导致只要往后遇到环境与情境不利于孩子时,就很容易诱发症状加重的可能。

我不否认便利的生活环境,会诱使人们比较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可是,只因为这样,宅男、宅女的病态现象就会变多吗?并不见得。精神科的主要就诊疾病,包括焦虑、忧郁、恐慌、强迫、畏惧等,多数都伴随有神经质的问题。所谓的「质」,就是体质,这种核心体质不是可以选择或决定的,绝大多数跟遗传、基因有关,而外在环境或后天教育仅能修饰、改善,无法完全改变。

由于是体质决定,所以发生率不太会产生强烈变化,却可能因为外在环境,如传媒的发达、课业的压力等,诱发盛行,这也是为何民众会误以为「年轻人多是草莓族」的原因。患有这样精神疾病的人,当身处在变化多端的复杂社会中,只要受到挫败,就很容易把内在病态的部分呈显出来。这就好比像患有气喘过敏症的人,遇到阴冷下雨天,马上会感到不舒服;阳光普照时,又觉得好多了。但是对于没有过敏体质的人,无论气候如何变化,呼吸道都不会受到影响的情形一样。

宅,是一种趋势现象,还是病?

很多症状只是过渡现象,不一定成为疾病

只是一般人比较无法接受「神经体质」的说法,多半认为行为异常是因环境或外在因素所致,像是在外受到不正常对待、受虐或心灵创伤等,导致孩子总是宅在家,不肯出门、不愿与他人互动。

这些原因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在外头受过委屈、压力或挫折,难道就表示所有的人都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吗?当然不是。就像忧郁症,绝大多数发病也跟神经体质有关,因为没有人会故意忧郁,即便是经历感情受挫、事业失利等低潮,产生了忧郁「现象」,往往也只是个过渡,大部分的人都会慢慢走出困境,不会因此就得了忧郁症。

现代人多少都有精神上的不良「现象」出现,这些现象有时跟精神「症状」类似,最常见的就是忧郁、焦虑等症状,但或许也跟这世代的年轻人因父母的过度溺爱、缺乏自信等种种因素,导致只想宅在家,依赖父母过生活。但,随着时间流逝、环境转换,当他们逐渐厘清影响自己的只是「现象」,而非陷入精神疾患,自然就能体认到自己必须有所改变。

要改变一个人很难,更何况是要改变一个病人。从医三十多年,就连我都难以分辨求诊的病患是因先天体质,还是受后天影响才产生这些症状。精神疾病不像糖尿病或心脏病等生理疾患,可以清楚追踪家族病史,也很难有人可以充分掌握家族里的精神疾病或性格、情绪性障碍等病史。这种难以启齿的「隐疾」,即使是一等亲,也往往很容易被隐瞒。有时就算家属知道,也不一定觉得那是病,会自圆其说地认定是因为交上坏朋友,才染上恶行、恶习。

网络或宅成瘾,大都肇因于特殊体质

网络成瘾,是一种容易和「宅」画上等号的疾患。成瘾本身是强迫行为,是非常明显的冲动控制障碍,其中还会有高比例的并发情绪性疾患,特别是忧郁或躁郁症。许多民众认为,会罹患这类精神疾病或症状,往往是因为无法承受压力、挫折、刺激或打击所致,甚至设想是因为个性内向,交不到朋友,才转而沉迷网络,以期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乐趣等。

也许上述这些不利的社会环境,真的多少会造成害羞个性者社交退缩,但网络的崛起与发达,是一种潮流趋势,试想,如果网络会令人成瘾,那不就代表每天必须接触计算机的人,通通都会上瘾吗?扪心自问,就算成天把自己关在家,有可能一部计算机就能让人走上社交畏惧,或者被诊断成忧郁症、网络成瘾吗?

所以我还是强调,有些人之所以会网络成瘾,其神经体质才是成瘾的核心关键。根据医学研究表示,容易成瘾的人,其大脑的结构、功能与常人不同,产生的变化及感受也不太一样,尤其其大脑对于烟、酒、网络等新奇事物的接受度、敏感度,会比常人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正向作用;例如一般人如果成天盯着计算机看,会担心视力的闪光度数增加,或造成眼睛不舒服,而尽量减少接触计算机的时间;甚至看久觉得烦,会想出去看场电影或到郊外走走等

但是,对于成瘾的人来说,却是反过来,深怕没时间上网。他们不只沉迷网络,还走火入魔,容易有幻想、虚妄、扭曲现实的想法。因此,一离开网络,就会有很大的焦虑不安感;任何干扰上网的事,也都会想尽办法排除,更不管这样的行径已经严重影响到基本的社交和生活功能,当然也不在乎别人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参与人际互动;这时,也就形成了病态。

宅-社交焦虑-忧郁症

反观「宅」,也是存在着不擅长与人互动的特质。这些人只要在公众场合出现,暴露在众人眼光下,即使没人理会,也会感到莫名的焦虑或畏惧,造成生活上很大的障碍;然而,一般父母面对孩子这些不良症状时,总认为是害羞、怕生的个性导致,没人会在第一时间就看清孩子生病的事实。

如前所述,很多的精神疾病都没有家族病史可参照;此外,病人本身往往也不会接受、面对、承认自己有病,或者甚至不认同医师的诊断,更不觉得必须接受医疗上的安排。曾经有位妈妈带着三十几岁的儿子来看诊,大学毕业的他从没工作过,成天宅在家,前阵子为了兵役体检,连走到医院都不敢。他一直向父母诉苦,说自己活得很不快乐,要求父母带他坐时光机,让他回去无忧无虑的小时候。

其实,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到最后都会呈现失能的现象,就是什么事都不会做。像这位年轻人,拥有大学学历,智力也不比别人差,却长期陷入社交焦虑续发忧郁症的状况中。而面对这样的家人,亲人只能尽量陪伴,并且认同其特质,但至少必须让其维持一些基本的生活功能,不至于在未来面对不利的情境时,产生更强烈的压力或反弹,而更加地逃避、畏惧,躲到自己的世界里,不肯出来。

的确,患有精神疾病者,多数会躲在症状下苟延残喘地活着。我总希望未来,基因诊断或其它新的医疗科技,能够更直接地显露、证明大脑中枢神经的异常,将这些遗传基因较特殊的病态体质一一破解、医治,或许,生命就得以尽善尽美。

(文字整理:陈舒榆)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958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