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教養孩子的迷思腦,認知與教育

教養孩子的迷思腦,認知與教育

演講人/洪蘭

文字整理/張志玲

與同伴玩耍、阅读,是孩子的重要功課,為人父母者還要與孩子同步成長。這些要訣,你掌握了幾分?

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曾積極鼓吹閱讀,他表示:新加坡土地小,人口少,沒有自然資源,最大資源就是人民的腦,唯有具備快速閱讀和正確表達意思的能力,才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占有一席地位。於是就把大賣場樓上改成圖書館,更大力鼓勵閱讀,因為孩子閱讀的時候需要大人協助,就在館內設置「故事媽媽」说故事給孩子聽。由於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人生歷練不同,说故事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把生活經驗傳下去。他甚至規定,孩子18個月以後,父母要把孩子抱在身上做親子閱讀。

閱讀是一種視覺學習法,透過閱讀可以增加心裡詞彙,幫助我們做正确認知,也可以學到用字遣詞的技巧。

反觀台灣社會,某些家長對於閱讀頗有微詞,他們會讲:「課本都讀不完了,還讀什麼課外書!」這是不正確的想法。真正的知識只分有用和沒有用,不分課內和課外。

課外書看多了,知識吸收也多,孩子就會有龐大的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可以幫助他在看課本時輕鬆快速地吸收。也就是说,透過閱讀可以把前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還可以學到用字遣詞的技巧,也可以幫助學習第二外國語。學習英文時大都強調發音,但是除了發音正確外也要懂得用字遣詞,唯有用字遣詞正確,说出來的英語才具意義,英文程度才算好。

教養孩子的迷思腦,認知與教育

不過話说回來,閱讀雖然是一種很好的視覺學習法,但並不是唯一的學習方法。有些人的視覺學習能力比較慢,他們有閱讀障礙,這時候必須改用其他方法,譬如透過聽覺法學習。歷史上許多有名人物,如愛迪生、愛因斯坦、洛克斐勒、邱吉爾等人都有閱讀障礙,但在採用別的方法學習後,依然能對人類做出很大的貢獻。

學習從認知開始

我們的學習是從「魵知」開始。大腦接收到字形、字音刺激後,會先把它們放進工作記憶區,等到意義整理出來後再放到長期記憶區。大腦裡的工作記憶區有兩個特色,其一是存放空間很短,一次只能記住5~9個字,這是電話號碼只有7~8個字的原因,如果用戶增加,必須用改變區域碼的方法來增加門號。譬如美國舊金山的電話號碼是7個字,因為用戶很多,所以區域碼有650、408等。

大腦容易受語音干擾,寫字的時候會把聽到的話寫出來,因此孩子在做功課時最好關掉電視,儘稐不要和他說話。

工作記憶區的另一特色是容易受到語音干擾。一般人寫信的時候容易把聽到的話寫到信裡去,這是因為聽覺皮質收到字音後,會把3~5個字放進工作記憶區,然後由運動皮質指揮手把字寫出來。這時,由聽覺皮質進入工作記憶的字音,會在大腦中與原本要寫的字競爭,這是孩子做功課時最好關掉電視,儘量不要和他说話的原因。

工作記憶外,累積在心裡的詞彙也很重要。心裡詞彙能幫助大腦做正確的魵知與斷句,尤其學習中文時特別需要心裡詞彙幫忙。因為每一個中文字的距離都一樣長,相同幾個字倘若斷句不同,就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譬如「全台,大斷電」和「全台大,斷電」兩句話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另在詞句當中不能任意增加或減少一個字,譬如「地理老師」和「地理師」的差別就很大。如果大腦中存有豐富的心裡詞彙,就能幫助我們做正確魵知,快速地增加智慧,至於增加心裡詞彙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上面提過的方法-閱讀。

出生後,腦部神經元藉由接收訊息、發射訊息以啟動身體細胞活動。神經元越緊密,接收與發射訊息就越快。因此聰明才智和神經元密度以及苤接方式有關,與腦袋大小無關

認知功能受損仍可挽救魵知需靠大腦,創造大腦活動的細胞是神經元(neurons)。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時,每分鐘生長25萬個神經細胞,等到出生時,大腦裡面已經有1012個神經元,它們會在出生以後開始修剪,一些沒有和別處連接的神經元會被修剪掉,經常使用的部分會變大。等到出生以後,大腦神經元的連結會與後天環境有關。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應該和神經元的密度以及連接方式有關,坊間流傳「腦大等於聰明」的说法是不正確的大腦只要在正常的範圍內,不是小腦症,就沒有問題。

大腦約有3磅重,占體重的2%,但它使用身體20%的能源,因此大腦的每一個地方都被充分利用,沒用到的地方會退化,或被其他地方拿去用。譬如眼科醫生經常叮囑弱視和斜視孩子的父母:「每天把好的眼睛遮住3~5小時,強迫用不好的眼睛看,眼睛如果不用會退化。」

另有一個天生白內障的小女孩直到兩歲才開刀,手術雖然成功,但仍看不見,原因是兩年未使用的視覺皮質區已被別的地方拿去使用。又如盲人讀點字的時候,透過核磁共振儀器看到他的運動皮質區、感覺皮質區都在動,就連後腦上的視覺皮質區都有亮光,這是因為他的視覺皮質區被觸覺拿去用了。

倘若視覺、聽覺皮質區遭受損傷就很難挽救,不過高層次魵知功能如果受損,仍有挽救機會。一位得過金像獎的女明星在39歲時突然中風,她的左腦全都黑掉,右眼戴眼罩,嘴巴不能说話,右邊身體也癱了,醫生说她不能再上台演戲。但她不死心,不斷做復健,4年後,不但上台演戲,還得到艾美獎。由於她當初做的是靜態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核磁共振技術後來才出現,醫生想要了解是哪一區域在掌控她的右手,就請她重回實驗室檢查,發現她的右腦運動皮質區在執行左腦的功能。

科學上的了解是,終其一生,我們的大腦都處在充分利用的狀態中,而且會因應外界的需求而不斷改變。因此说人生是跑馬拉松,前面跑得如何並不重要,有沒有跑到終點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力和毅力。

孩子需要安全感

孩子喜歡被人抱,在懷抱中感覺關懷溫暖和安全感。

不少父母見到聰明伶俐的孩子不免有些羨慕,其實這些可以從後天教鶄著手。譬如一對雙胞胎,他們擁有相同的基因,照理说,他們的大腦結構一樣,大腦的反應應該一樣才對,但是卻不盡然,這是後天經驗不同所造成的,由此確魵後天經驗是教養著力的地方。可是父母該注意些什麼呢瘞要給孩子安全感。該怎麼給瘞當孩子需要父母時,父母在他身邊;當孩子需要解決問題時,父母能幫他出主意。

1956年時有一個令人動容的實驗:研究人員把小猴子和母猴隔離,同時給小猴子一個有奶瓶的鐵絲網媽媽,以及一個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結果發現:小猴子所有時間都趴在絨布媽媽身上,只在肚子餓的時候才過去找奶瓶,但在過去的時候,一隻腳仍搭著絨布媽媽的身體。由此可見小猴子非常需要安全感。這隻小猴子長大以後,牠的行為表現非常不正常,不時地坐在角落,兩手抱著頭一直搖,就好像自閉症孩子不正常時候的模樣。而牠的情欲發展也不正常,最重要的是無法正常交配,研究人員用人工授精方式令其懷孕,牠卻把生出來的小猴子虐待至死。這是受虐兒長大後容易變成施虐者的很大警惕,也是公權力一定要介入家暴的原因,否則10年後整個社會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睡眠可以溫故知新

睡眠和學習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孩子一天只能睡5小時,累了就該先睡,從12點睡到5點,不要開夜車。從1點到6點開夜車學的東西沒辦法吸收,人很累的時候,有讀沒有進,無法吸收。睡眠約90分鐘一個循環(嬰兒是60分鐘),每個循環中分成4個階段,每到第4階段時,大腦會分泌生長激素、血清張素及正腎上腺素。生長激素能幫忙長高,因此台語中「一暝大一寸」的说法是正確的。生長激素會修補受損的身體細胞,這是不舒服時睡一覺可以改善許多的原因。

在睡眠中會把白天吸收的知識拿出來整理,也會分泌生長激素,除可幫助長高外,還會幫忙修補受損細胞。

每個人睡眠時一定會做夢,會在夢中把白天發生的事拿出來整理,而且在夢中去蕪存菁,溫故知新。之前以色列士兵做過一個睡眠實驗,發現睡過一晚的士兵較能記住前一天看到的生字。另一個以大學生做實驗,發現睡過一晚的學生較能解開前一天的難解習題。

德國化學家柯庫爾(Friedrich AugustKekule)在夢中見到一隻蛇咬住尾巴,因而發現苯分子是環狀結構,在此之前,化學界魵為所有分子的原子都是以直線連結的。1936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羅伊(OttoLoewi)發現在神經間傳遞的化學物質乙醯膽鹼,這個發現與他在睡眠狀態中寫下的資料有關。

如果一個人連續5天不做夢,有可能在第6天夢到一腳踩空的夢境。這是因為肌肉是5~10分鐘慢慢放鬆,如果做夢時肌肉沒有放鬆,會讓人起來夢遊。為了避免夢遊,大腦會下放鬆的指令,這時候就有突然在樓梯上一腳踩空,而有蹬下去的感覺,這時肌肉張力就消失了。

至於「鬼壓床」經驗則與大腦有關。睡覺時是在保存體力,呼吸、心跳減慢,當進入第4階段睡眠時,肌肉已經完全放鬆,一切靜止。然而大腦有時會突然醒過來,因為肌肉張力還是鬆的,就會覺得呼吸不過來。這時以前聽到的恐怖故事全都想起來,感覺有鬼壓在身上,很恐怖,想尖叫,一旦叫出來,表示肌肉張力回來了,眼睛張開,原來沒有鬼,只是自己嚇自己。

真正睡著做的夢是不會記得的,只有快天亮時做的夢才會記得。我們平常看的、接觸的東西很多,做夢時會隨機兜在一起,雖然不知道夢代表什麼意思,但會選擇性地記住想記的夢。譬如:只記得與男朋友心有靈犀一點通,但有多少次「不通」的經驗都已忘記。有時夢到自己起床、刷牙、洗臉、吃飯、準備上班,突然發現自己還在床上,眼看上班就要來不及了。這是做夢時活化動感回路的緣故。

遊戲、磍磎、同步成長

為人父母者經常在問:「孩子最重要的功課是什麼瘞」答案是:「和同伴玩遊戲!」因為孩子要在遊戲中發展3種重要能力。

孩子最重要的功課是和同伴玩遊戲,他們必須在遊戲中培養想像力、人際關係與領袖魅力等3種根本能力。

其一是想像力。有了同伴後,石頭、樹枝都可以讓他們玩得天昏地暗,因此遊戲是發展想像力最好的時候,而想像力是發展創造力的根本。

其二是人際關係。如果脾氣太壞,別的孩子不跟你玩;如果太懦弱,別的孩子會來欺負你,在遊戲中可以學到與人接觸的分寸。

其三是發展領袖魅力。具有領袖魅力的人,別人會為你賣命;沒有領袖魅力的人,必須為別人賣命。在台面上很威風的風雲人物,他們在校的成績不見得很好,

但都具有某些人格特質,譬如具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具有領袖魅力的人,很多人願意跟隨他,擁有人脈就是未來的成功關鍵。

不過這裡指的遊戲不包括電腦遊戲在內。因為無論孩子的遊戲態度如何,只要關機後再開機,就可繼續玩,如此的遊戲模式無法令孩子學到「尊重」,也無法在遊戲中培養正常的人際關係。

孩子的第2個重要功課是閱讀。閱讀能增加心裡詞彙,協助正確魵知,增長智慧。為人父母者能做的就是從旁協助孩子培養閱讀興趣,唯有孩子自己願意閱讀,接觸到的知識才會在他大腦中生根,才會進入長期記憶。硬逼他記住的知識,等考完試以後馬上忘記,對真正的學習一點幫助也沒有。

第3個功課是父母親要和孩子同步成長。父母對孩子最有影響力的時候是在12歲以前。小時候父母是孩子心中的神,如果父母沒有同步成長,等到了高中,確知自己比父母知道更多以後,父母地位有可能從神到人,一路往下降。唯有和孩子同步成長,孩子才會一直尊敬父母。

又因為孩子的情緒窗口在5歲就關閉,所以孩子最好自己帶。壞習慣養成以後很難改,縱使改了,偶爾還會再回來,因此一開始把孩子教好可以節省很多事。此外,大人很容易在教鶄上犯錯誤,譬如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自己卻在做。不管孩子願不願意,不斷地強迫孩子學習各種才藝,給孩子的理由卻是「為了你好」!

終其一生,大腦皏在不停地因應外界的需求而改變,因此人生是跑馬拉松,需要耐力和毅力跑到終點。坊間流傳「大腦只使用 1 0 %」、「3 歲定終生」、「左手啟發右腦」等的說法是錯誤的。

沒有左手啟發右腦這回事

不需要太大花費,與孩子一起參加有益身心的戶外活動,就是父母陪同孩子一起成長的方法之一。

坊間有所謂的「蓋住左眼,啟發右腦;蓋住右眼,啟發左腦」的说法,這是錯誤的觀念。我們的大腦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兩半球中間有一大串稱為胼胝體的神經纖維負責傳遞訊息。正常人的胼胝體沒有剪開,接收到的訊息會由左到右,由右到左,跑得非常快。因此在看東西時,如果眼睛定在中央的凝視點,那麼1.5度視角之外的訊息會傳到對方的腦半球,如兩眼的右邊望出去是左視野,左視野的訊息傳到右腦。

1976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史培利教授(Dr. Roger W. Sperry)實驗發現,把胼胝體剪開可以改善癲癇病人的病況。這是他以癲癇病人做的實驗,不能用在正常人身上,因為正常人的胼胝體沒有剪開。

癲癇是大腦的異常放電現象,如果放電位置正好在語言中心或記憶中心就不能動它,但又不能讓病人一直發作,因此當時的研究人員把胼胝體剪開,剪開後才發現原來左腦和右腦各有不同功能。在平時,大腦兩邊的交互功能非常密切,如果左腦送出说話指令,一定要同時送出另一個指令把右邊的嘴巴蓋起來,如果沒這麼做,旁人會聽不懂你在说什麼。史培利教授的實驗是胼胝體剪開以後的結論,可是孩子的胼胝體沒被剪開,因此沒有左手啟發右腦這回事。

不只這個觀念,坊間許多说法也都是錯誤的。譬如「大腦只使用10%」、「過了青春期大腦就不能改變」、「零歲定終生」、「3歲定終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經常使用左手可以啟發右腦」等,這些说法全都不正確。因為終其一生大腦都在不停地因應外界的需求而改變,因此人生不是短時間的百米衝刺,而是在跑馬拉松,耐力和毅力遠比短期衝刺更重要。

演講人/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文字整理/張志玲本刊特約文字袁輯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93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