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当所爱的人离开

当所爱的人离开

杨嘉玲

近期听闻许多知名影星相继逝世,无论是因车祸意外或身体疾病,总让人感到不胜唏嘘,即使我们从未相识;而新闻媒体每天不断地播报一则则社会事件,内容脱离不开生离死别,即使主播用最专业、中性的口吻,报导着自杀、重大交通意外、工程意外、战争、疾病…等,却无法掩盖家属的悲伤与哀働。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只不过是每天例行的消息,但谁敢保证哪天出现在电视屏幕中受害者姓名,不会是我们至亲至爱的亲友们?当冲击发生时,我们又该如何因应?在众多失落事件中,「死亡」仅是最终的形式,亦是每个人皆无法逃避的。除此之外,最令人熟悉的失落事件,是属于「关系的失落」,相信许多人都有分手的经验,那些曾有过的刻骨铭心与承诺,在关系结束后却成为抹不掉的伤痕,一再的提醒自己当初的天真与单纯;过程中的互动更是不断在心头上映着一幕幕回忆,在夜深人静时被折磨着无法入睡。

如果你也相信「分离」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要学习的便是「接纳」,而非「逃避」。然而你可曾想过,为何一个人的离开会带给我们如此巨大的冲击,究竟关系的失落使人失去什么?以下从七个角度来说明:

1. 失去一个角色伙伴(role partner):

某些角色是具有相对性的,必须有一方存在,另一方才能保有其角色,当一方不存在后,意谓着自己也失去的某一种角色,例如:男女朋友关系。

2. 失去协助处理日常事务的人:

每个人生活中多少会需要他人的协助,若失去原本负担此任务者,当事人必须重新适应某些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习惯。

3. 失去与其它人的联系:

某些人际关系是因某人而建立的。

4. 失去自我的一部分:

自我是与他人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随着某人的离开,亦会失去与某人互动所形成的自我面向,例如最疼爱你的人离开了,可能让人忽然觉得自己不再值得被爱。

5. 与某人共享的生活也随之逝去:

当亲密的家人或情人离开,意味着原有与此人共享的生活无法继续存在。

6. 失去维持现实的讯息:

个体每天都会藉由某些外在的人事物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当失去后个体才会觉察到这些人事物的重要性。

7. 失去未来的某些可能性

当失去某人亦表示此人无法再参与当事人未来的生活,例如:过世父母看不到子女的成就、情人有误会却无法澄清。

且失落后会引发情绪、认知、行为与生理四方面不同的反应型态。情绪反应包括忧郁、焦虑、罪恶感、生气、无法快乐、以及寂寞;认知反应包括反复思念离开者、低自尊、无望、以及思考与记忆变得迟滞;行为反应包括躁动不安、疲惫、不断搜寻离去者、哭泣、以及社会退缩;生理反应则有失去食欲、睡眠障碍、身体抱怨、以及容易生病…等。但这些反应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发生,亦不会持续出现于整个悲伤历程。通常人们失去所爱的人后,会经验到五个悲伤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否认与孤立」:指悲伤者无法相信事实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之反应;第二个阶段为「愤怒与生气」;理智上虽然悲伤者已接受失落事实,但是情感上仍会有挫折感,并对亲友的离开感到愤怒,或是对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生气;第三个阶段「讨价还价」:此阶段的悲伤者会企图拉回关系,对亲友的离开未能完全接受,出现许多非理智的行为;第四阶段「沮丧」:即悲伤只开始承认失落的事实并感到沮丧;第五阶段「接受」:悲伤者已能接受失落事件,并开始适应失落后的新生活。

虽然失落是每个人一生中难以避免的事情,令人庆幸的是,若我们能体认到「悲伤是一种过程而非一个事件」,在深刻体验心痛后,学习赋予伤痛意义,了解失去可以让人更懂得珍惜,我们就会有机会从危机中领悟生命的智慧。换言之,失落是人们转变过程的一部份,藉由家人朋友的陪伴或心理辅导,协助自己走出失落的阴影,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

周梅琴(1996)。支持性团体谘商对于丧亲悲伤的大学生影响效果之研究。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君瑜(2003)。意义追寻与因应对情侣分手后情绪适应之影响—以大学生为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博士论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生輔導中心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929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