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周一来了怎么办?

每个星期天晚上,似乎是所有日子里面最难熬的时候,隔天就要上班上课,该准备的东西都还没弄好,好想再偷懒一下下,但眼看几小时之后要迎接千头万绪的一周,就算是打开电视或滑脸书,多少也惶惶不安。

好不容易早早躺上床,脑袋里却总是盘据着明天老板的肥脸、总是睡觉的学生、还有不甚满意的报告,只好翻来覆去,又是失眠。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在假期最后的尾巴,给自己一点宁静与安详?

研究「快乐」多年的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Sonja Lyubomirsky在新书<这一生的幸福计划>中提到了很多「量身订做」的快乐方法,我发现有两个特别适合在郁闷的周日晚上尝试,就是「想象最好的自己」(Best possible self,BPS)与「感谢身边的人」(Gratitude)。

想象最好的自己这是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正向心理学多年的Laura King采用的方法[1]:试着想象一下未来的某一天,你的梦想与人生目标都成了,在脑海中呈现出你美梦成真的情况,并把你看到的景象,花20分钟写下来。

Laura King发现,三周后这些受试者比其它控制组更幸福快乐、在连续书写5个月之后,看医生的次数(illness visit)也明显变少了。Lyubomirsky后续也仿照Laura King做了类似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的结果[2]。为什么这个方法有效呢?她指出两种可能,当你想象未来最好的自己,

(1)你会尝试用更高的观点来看你现在的位置、以后的目标、以及如何达成这些目标。换句话说,你会对自己更有自信,而不会把成功归因于运气。

(2)你可以一边整理你的思绪,把身边的琐事做一个排序。而且如果你相信这种方式有效,可以从这项书写中获得更多快乐。

试着想想看,两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你做了哪些努力,让自己走向并完成自己的梦想?别只顾着想,利用周日晚上的二十分钟把它写下来!

感谢身边的人生命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好事,回想上个礼拜,你最感谢的人是什么?有没有让你感谢的事情呢?试着写下五件你感谢的事情(打字也可以),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如何下笔,可以这样开头:

这星期我很感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周我最感谢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所说的「最好的自己」的是一种「焦点放在自己」(self-oriented)的思考,而感恩刚好相反,是种让我们把「焦点放在他人」(other-oriented)[3]的练习。大量的研究发现,持续练习感恩六周的人比起控制组(没有做任何练习,或是只写一些日常琐事)变得快乐许多,而且Lyubomirsky和她同事近期的研究更发现,每日晚上只写一次感恩日记的人,比那些每周写三次的人(周二、周四、周日都写)更快乐[4]。

周一来了怎么办?图片由作者提供

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感恩可以带来快乐呢?因为它协助你想到人生正面美好的部分,并且与他人建立连结。而「连结」(connection),正是我们在这世界上的意义与目的[5]。那为什么写一次比写三次有用呢?Lyubomirsky指出,或许是因为新鲜感(novelty)作祟,一星期写三次会让受试者觉得无聊,但如果一周只有一个感恩日,会让你觉得更有意义感。

「一开始我觉得根本神难!只能面对计算机,手指悬空地发呆。但发呆几分钟之后,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开始做了以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周三早上买到冷藏柜最后一个御饭团、周四出租车司机撑伞到骑楼接我、还有昨天好友从丽江寄来的明信片,虽然都只是小事,但都很令人开心!」好友彤彤说,眼睛笑得像是小敏一样弯弯的。

别在脸书上摸鱼蹉跎了,打开word或记事本,利用二十分钟好好沈淀一下自己吧!不论是设想未来最好的自己,或是感谢这一周帮助过你的人、事或小确幸,或许每个周末的终点,都可以是下一周快乐的起点。

延伸阅读:[1]King, L. A. (2001). The health benefits of writing about life go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 798-807.附带一提,这实验其实总共随机分成4组,最痛生活经验组(most traumatic life event)、最好的自己组(their best possible future self), 两项混合组(both of these topics), 情绪无关议题组(non-emotional control topic)。短期来说,「最好的自己组」明显比「最痛生活经验组」增加更多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长期来说,这两组都有助于心理健康。如果你对「为什么悲伤书写反而会越写越好」有兴趣,欢迎参考这篇文章:Pennebaker, J. W. (1997). Writing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s a therapeutic proc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8, 162-166.[2]Lyubomirsky, S., Sheldon, K. M., and Schkade, D. (2005).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view cifGeneral Psychology, 9: 111-31.[3]想知道如何「从小事中获得快乐」,可以看Lyubomirsky的回顾文章(堪称短小精悍!)Lyubomirsky, S., & Layous, K. (2013). How do simple positive activities increase well-be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1), 57-62.[4]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研究:Lyubomirsky, S., Tkach, C., & Sheldon, K. M. (2004). Pursuing sustained happiness through random acts of kindness and counting one's blessings: Tests of two six-week interventions. Unpublished data(虽然未发表,但这里可以看结果),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Layous, K., & Lyubomirsky, S. (2012).The how, why, what, when, and who of happiness: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uccess of positive interventions. To appear in J. Gruber & J. Moscowitz (Eds.),The light and dark side of positive emo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5]引自这个超棒演讲:Brene Brown: 脆弱的力量 | Talk Video | TED.comPicture credit :Lily Gallery

作者:海苔熊 科教中心特约写手,专长领域为两性关系、亲密关系、社会心理学以及正向心理学。责任编辑:Kerina Huang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921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