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相对剥夺理论

相对剥夺理论认为,人们对公正的看法,并非来自他们实际获得的价值,而是来源于所得与期待的比较。如果我已经拥有很多,但预期的更多,我会觉得待遇不公。如果得到很少,但预期也很少,结果就会显得公正。

剥夺的相对性

现实情况是,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社会比较决定了人们的预期结果:如果其他人拥有的比我多,我会觉得被剥夺了。但是,如果我和其他人一样,都被剥夺了,我就不觉得那么坏了。因此,被剥夺的体验是相对的。

几年前,印度上等种姓的年轻人陷入了一股自杀浪潮,以此来抗议政府向下等种姓开放更多就业机会的计划。客观地来看,尽管该计划仅仅是为了帮助那些弱势种姓,刹帝利和吠舍。这些上等种姓仍然生活得很好,那些年轻人和他们的家族也没有失去财富或地位的危险。然而,他们的种姓正在失去相对下等种姓的优越感,这样一种感知所创造的相对被剥夺感,足以促使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去进行这样一种抗议。

可见,想要动权贵的奶酪,有多难。

同样,对三胎政策最有意见的,可能就是刚刚步入中产的阶层,他们会认为富人和穷人多生的孩子会抢占他们的社会资源,担心自己失去优越感。

类似这样的事件,使得研究者将相对剥夺分为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两种情况。

群体的被剥夺感

群体剥夺源于一个内群体的成果与一个外群体进行的比较,特别是与那些更有优势的外群体进行比较。和个人剥夺相比,群体剥夺在种族认同方面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弱势群体成员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群体层面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时,都会产生较强的歧视知觉。

弱势群体成员经常会感受到来自其他群体的高度歧视。

个体的被剥夺感

然而,在被问及个人是否因其群体而受到歧视时,同一个体所感受到的歧视程度便显著较低,这便是个人与社会歧视感知的明显不同。

针对一个群体的歧视/不公感和渴望社会变革方面有着更紧密的联系。

因此,人们只有在扮演其社会身份时,才愿意为了群体福利和利益而发起或参与集体行动。对社会身份的认同通常也会影响社会正义观念和正义动机。研究证据表明,群体认同限制了人们对分配公平的关注范围。

例如,文策尔发现,只有那些对“德国”这一国家概念怀有强烈的身份认同的东德人和西德人,才有可能关注覆盖全德国地域(东部和西部)的平等权利。

同样,泰勒和他的同事们也发现,一个高度认同群体/组织的个人更有可能服从权威并关心程序公正。

与人际情境下相比,群际情境下的个体似乎不太关心针对外群体行为的分配或程序公正。当内群体身份被激活时,这种公平和正义规则的转变便会在群际歧视的判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图片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7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