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儿童孤独症

记者5月31日从南开大学了解到,该校引进国际最新研究方法发现,“儿童孤独症”成为我国21世纪日趋肆虐的“心理流行病”之一,对这一病症的尽早干预迫在眉睫。

“儿童孤独症”这一名词源于1943年,而我国在1982年后才有相关记录。儿童孤独症的患儿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沟通障碍、社交困难、行为刻板、经常做重复性动作、并多伴有智力低下等。

南开大学行为医学中心主任王崇颖副教授,对我国北方地区1993年至2008年期间经医院确诊的近2000例病例进行研究,其结果令人震惊:从1993年到1999年,我国确诊的病例仅有28例,而2000年以后的病例数量竟然超过前者60多倍;患者平均年龄仅为43.66个月,其中有57例在1岁以下;这些儿童的男女比例为3.49:1。“如今,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门诊里,平均一天就可能有8至10例。”王崇颖介绍。

使用一套诞生于1999年的ADI-RH(《儿童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和ADOS(《儿童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在一间特定房间中配合专用道具对孩子进行30—45分钟的行为测验,结合对家长进行1至3个小时的访谈,专家由此综合记录、分析、评估。这是目前国际最新的诊断方法,也是王崇颖此次尝试的研究方法,这种实验在国内尚属首次。

据相关书籍中数据表明,在中国3.8亿14岁以下少年儿童中,遭受孤独症侵害的至少在50万以上。

“我觉得远远不止这个数字,在社会对儿童孤独症尚没有足够认知、对病症没有及早干预的情况下,它伸出的‘魔爪’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甚至其一生的发展都会存在影响。”王崇颖认为。

联合国相关资料显示,世界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实际在千分之六到千分之七,如果按照这个比率来推算,我国儿童孤独症的患者可能会达到500至600万人。“因此,对它的及早干预迫在眉睫。”王崇颖说。

目前,国内用于临床诊断儿童孤独症的手段较为单一、陈旧,而国际上也始终没有追踪到儿童孤独症病例激增的“元凶”。南开大学的研究,将对相关科研和临床治疗都有实质性推进。不久前,国际孤独症研究协会为此授予王崇颖“发展中国家专业人士奖”,以表彰其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孤独症研究中所做的贡献。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30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