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心理

关于钱的二三事

NN来信,问我周末是否方便去做一个亲子类的讲座。

我回复:有兴趣,但有钱吗?

她赶紧回复有,就是不知道多少。

然后反问我接受多少的价码?

说实话,这个问题也把我困住了,因为之前没做过全天的讲座,一时也懵了。

后来,问了几个朋友的参考意见,报了一个价,对方还没有回复。

这是一件小事,但对我来说,却是大大的成长。

因为,我很踏实。

我不会担心会不会有人认为这样的价格太高了——别人怎么认为根本没有关系,不过就是一件工作合同成不成——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会不会感到心虚,其实我们头脑中的“别人认为”不过都是自己对自己看法的一个反应。

关于对钱的态度,一直是我的一个情结。

刚接触心理咨询的时候,我问姬雪松一个大困扰:“心理医生要收费才提供病人关爱和陪伴,他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不会觉得很别扭吗?病人虽然会在治疗中感到一些温暖和爱,但他一想到这是自己“花钱买来的”,不觉得难受吗?”

感谢姬老师,在短短的十分钟课间,并没有费劲口舌纠正我对这个行业的误解,也没有跟我解释心理医生提供的东西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复杂问题,而是很具保护性地给了我一个有点治疗味道的回答:

“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可能,我只是说可能,自己就没有感觉到被爱。”

当时的我不是很明白,只是被“扰动”了一小下。

现在想想,是啊,一个没有感到自己值得被爱的人,即使被爱,也一定要给这个爱找点儿与自己无关的理由。

后来,听曾奇峰的课程。

他说,贫穷是一种自我攻击。到现在我也觉得多少有点儿“太不客观”(毕竟我们谁也无法脱离社会背景的作用),但同时,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多了,看到了太多的人是如此坚持地忽略自己的价值,也就渐渐体会了这句话的意义所在。它不能简单理解为贫穷的人都活该,因为很多人这种不允许自己“过好日子”的自我攻击,都是在成长最初的阶段就习得了,习惯了,最终成了一种戒不掉的瘾。他们因此而痛苦,却不敢发生改变——因为熟悉的东西会让人感到安心。

一次,替杂志向一位我很尊重的前辈约咨询师手记的稿件。

了解了基本要求之后,他问我多少钱?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之前我也没有为此特别问过专题总监,只好回答他我自己的约稿标准。

于是这前辈表示他不做,他要这标准的两份。

我吓一跳?怎么咨询师可以这样面不改色地谈价钱?

后来我们讨论这件事,前辈回答:我知道我的东西市场上值多少。

而在那天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考虑自己的价值会让我感到羞愧?

不想细说这里面的童年故事或社会背景,只是这个反思本身就让我开始发生转变。

后来看过一篇李孟潮的文章。他说:我们的所有付出都是要回报的。

在所有的回报中,钱是最简单的一种。

所有不要钱的付出,都在暗地里悄悄索要着其他更加复杂的东西。

这个我懂。

就好像我的稿费。

刚开始写稿的时候不问价格,是因为单是被编辑肯定这一项,就足够满足我渴望被肯定、被认可的内心。

咨询工作也是一样。

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也很长时间不要钱也干,见到谁就想帮谁。

因为我“需要”。

我需要抓住一个又一个机会,让自己相信自己学到的那一点点皮毛可以救人与水火之中。

这种需要干扰了我很久,也浪费了那些提供我机会的朋友们的时间。

直到我渐渐看清了自己的这种需要,看清自己在这些倾听和共情背后的贪婪,才慢慢理解了付出和回报的平衡。

所以,当我不再考虑“如何让他下次再来”的时候(满足我的渴望),治疗的效果就明显提高了。因为这时的我真正专注于治疗师的角色和工作任务了。

声明: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 。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zilezai.com/xlzs/121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